文章列表页
期末不焦虑 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时间: 2024-06-04

期末不焦虑 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随着期末复习阶段的序幕被缓缓拉开孩子们也迎来了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因为考试的临近产生一系列的情绪波动,这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就要注意从生理、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关注孩子的变化,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家庭支持。

那么面对孩子期末复习阶段的各种变化,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1.培养孩子成长型学习思维

临近期末,面对学习的压力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它。美国心理学家德韦克教授提出成长型思维是指:明白每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不断进步的。我们要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当孩子为了解决问题付出努力时,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我看到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付出了很多努力,你的坚持让我为你骄傲。”这样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学习过程的关注,同时也强调了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在成长型思维下,一次考试的成绩并不是判断能力高低的最终标准,期末考试就是一次阶段性学习检测,用来帮助孩子们反馈对近阶段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2.为孩子做好身心能量补给

期末复习阶段,由于复习任务较多,很多孩子会感觉到能量不足。当你感觉到孩子身心疲惫时,请及时给孩子补充能量。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科学管理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保持孩子规律的作息和均衡的饮食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睡眠不仅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对促进同学们的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教育部发文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家长应指导孩子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计划,设定自己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并严格遵守。例如,及时完成作业,避免熬夜。保证孩子规律饮食,而且一天的最后餐应安排在睡前23小时或更早。但也不要空腹上床,饥饿感会妨碍孩子的睡眠。睡前感觉饿的话,可以摄入少量碳水化合物,如饼干、牛奶等零食。

其次,鼓励孩子坚持原有的锻炼习惯。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促进情绪的稳定,还可以有效缓解疲劳提升精力。可以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在公园或小区散步、慢跑、打羽毛球、跳绳等,也可以在家里练习瑜伽、做一些简单的室内操,但要注意,最好是在饭后1小时后再进行运动,睡前1-2小时不要做激烈的运动。

最后,孩子可能会因为学习压力经常使用电子产品,转移考试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建议孩子们在睡前30分钟不要再使用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蓝光会增加疲劳感。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通过健康的方式转移焦虑和压力情绪,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听一些轻音乐、进行正念冥想、调节呼吸等。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五指呼吸法”和“冥想放松”法。

3.引导孩子用和平心态看待焦虑

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通俗来说,就是越让你刻意不去想一件事,你就越会想。其实在面对考试压力的时候也是这样,越是想着千万不能焦虑,可能越会焦虑的更严重。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用理性的态度科学地看待焦虑心理学中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适度的紧张和压力可以使孩子保持警觉和专注,提高学习效率。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孩子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随着孩子步入高年级,孩子的学习任务越来越多,学习难度也越来越高,如果还是跟过去一样,不断施加压力,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会因为你施加的压力越大而变强。相反,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我们这种时候要学会给孩子减压,引导孩子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学习和考试,采用鼓励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学习过程,让孩子做到劳逸结合。

4.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做“三会”父母

在期末阶段,家长们还要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情绪变化,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积极心理学提倡家长用更积极的视角、态度和语言去对待孩子,在孩子表现良好时表示赞赏,在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适时鼓励。在下面的家庭教育微课给大家提几点沟通的技巧。

亲爱的家长们,让我们以爱为帆,智慧为舵,陪伴孩子平稳度过这个期末季。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不仅能收获优异的成绩,更能学会自律、坚韧和乐观,这些都是他们未来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期待,当铃声响起,不仅是学期的结束,更是成长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