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暨教师专业成长校本研修
语文专场活动
为切实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建更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9月份,我校开展了“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暨教师专业成长校本研修语文专场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南开区教研员田恬老师莅临指导。


活动第一阶段,由我校冯琳、秦亚茜、刘燕和徐珊老师分别执教五年级《落花生》、六年级《少年闰土》、三年级《夜书所见》、三年级《秋天的雨》课程。冯老师通过父亲两次议花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同时带领学生探究写法,交流写法的好处,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加以运用,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和层次性,为文章增加亮点;仿照课文的借物喻人来进行练笔,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次体验“借物喻人”的写作,从事物的特点特征来引喻人的品格,同时加深对事物特征的印象。秦老师立足“新鲜”,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体会出鲁迅先生文字的魅力。从关注文中“秕谷、忙月”等新鲜词,到欣赏“獾猪、跳鱼儿”等新鲜事图片,再聚焦“雪地捕鸟”等几件新鲜事后走进“闰土”这个新鲜人的内心世界。立足“新鲜”来串联本节课教学,可以说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刘老师带领学生涓涓激情学古诗,掷地有声悟古文。刘老师打破常规对古诗词背诵和理解文义的教学模式。她整节课带领学生诵读,营造一个古诗词学习的生动情景,在体验与欣赏的过程中能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们兴趣盎然的同时对古诗词的学习感悟又有一个质的跨跃。徐老师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以任务群来贯穿整堂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五彩缤纷”,抓关键句理清课文脉络,并精读了秋天的雨带来的色彩,侧重点分明。学生从读、赏、悟,再到有层次的仿说、仿写,设计有条理、有坡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学习、应用。整堂课,环环紧扣,如行云流水一般。
 




 
 
活动的第二阶段,南开区教研员结合两位老师的说课反思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田老师指出要加深对教材文本的把握,《落花生》一课要深入剖析花生的特点,与其他水果进行对比,从对话中体会花生与做人之间的关系,在读中悟出借物喻人的写法,从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练笔。《少年闰土》一课还要更多地借助资料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其童年生活,更全面、立体、多角度地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同时,帮助学生培养搜集、梳理资料的能力。《夜书所见》一课可以从多首诗词中体会秋天不同景物、诗人不同心境下,多要表达的情感。《秋天的雨》一课要为学生提供适合本课仿写的要素,可以利用浏览器、豆包等工具给予学生更多创作灵感。田老师还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做一个观察者、合作者,设计合理适度的任务,读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语言的训练、思维的训练,同时田老师还鼓励我们积极尝试新时代数字化环境下AI智能工具的使用,要大胆地尝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此次活动,老师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在其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力求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之中能让教师成为学生真实学习的资源;让课堂成为学生真实学习的场域;让教学成为学生真实学习的土壤。
|